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稻盛說道:一切的成功,都源於正​​確的”思維方式“


01
敢於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 我們接著要做的事,又是人們認為我們肯定做不成的事。”

這是得過新聞界最高榮譽“普林策獎”的美國著名記者戴維.哈爾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說過的話。戴維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紀》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了京瓷及其創業者,也就是我的故事。

他說,京瓷自創業以來,稻盛就以這樣的氣魄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向新事業發起挑戰確實,回顧我自己至今走過的人生,凡是人們都熟識的“走慣的路”,我從未涉足過。

昨天走過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與我的天性不和。我總是選擇別人沒走過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

當然,這樣的道路絕非平坦,因為誰也沒有走過。我常做如下比喻:

我行走在田間泥濘的小路,那不能稱之為路。腳底一滑就會跌入水田,蛇或青蛙突然出現嚇我一跳,但我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走。

無意間向旁邊一瞥,那裡鋪裝平整的大道上車水馬龍。如果踏上那條路自然既舒服又方便,但我卻憑著自己的意志,反而堅忍不拔地走到今天。

“鋪裝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樣的大路上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沒有趣味。若只知步別人的後塵,則絕不能開拓新的事業

同別人乾一樣的事,很難期待獲得出色的成果,因為那麼多人走過的路上不會剩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無人涉足的新路,儘管寸步難行,卻可以有許多新的發現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這麼想,也就這樣一路走來。

實際上,那些沒人敢走的泥濘之路,行走雖然艱苦,但卻通向難以想像的光明燦爛的未來。

02
掃地也能”改變人生

從京瓷創業到今天,半個世紀中,我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從各種產業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種半導體電子封裝零部件,從太陽能電系統到復印機、手機等,向文學的事業領域持續地發起挑戰。而且,後來又投入跨行業的通信事業,涉足賓館事業等。

這並不是因為我具備各行各業的技術,而只是“每天不斷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斷,如此而已

每天每日,哪怕很少一點,也要在“創造性的工作”上下工夫。即使一天的進步微不足道,但若經過十年的積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變化。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常用“掃地”做例子比如,到昨天為止,打掃車間總是用掃帚從右到左掃。那麼,今天從四周向中間掃掃試試會怎樣呢?

或者,光用掃帚打掃不干淨,有拖把試試怎樣?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議,花點錢買台吸塵器如何?買吸塵器要花成本,但從長期看,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再進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塵器,讓安掃地又快又乾淨,如何?

就這樣,掃地這麼一件小事,只要開動腦筋,就可以想出許多又快又好的辦法這樣天天鑽研創新,積累一年,你就成了掃地專家,你的經驗就會受到車間全體人員的好評。

這樣的話,整幢大樓的清掃工作可能就會委託你負責。再後來,你就可以乾脆成立清掃大樓的專業公司,並讓它發展壯大。一切亦非不可能。

即使一天的進步微不足道,但若經過十年的積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變化

如果有另一個人,認為自己“不過是掃地而已”,懶於改進,天天都漫不經心,那麼這樣的人就絕不會進步,絕沒有發展,一年之後還是老樣子,仍然磨磨蹭蹭,還是掃地而已。

這樣的事,不只限於掃地。對工作和人生也完全一樣。

無論多麼渺小的工作,都積極去做,抱著問題意識,對現狀動腦筋進行改良。能這麼做的人和缺乏這種精神的人,假以時日,兩者之間會產生驚人的差距。

不滿足於現狀,總想做得更好,總想不斷提升自己,有沒有這種“想法”或許就是產生“成功”與“失敗”之間差距的根源

每天一點的鑽研創新,日積月累,今天比昨天進一步,希望做得更好,這種“上進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進入真正的“創造”之門的秘訣

03
外行的長處是可以自由發想

京瓷以及任天堂、歐姆龍、村田製作所、羅姆等等,京都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創業者原先都是各自領域的“外行”,或相當於“外行”的人物。

拿我來說,我大學的專業是有機化學。在臨近畢業前才學了一點與新型陶瓷相關的無機化學,所以我絕非這個領域的內行、專家。

因家庭電視遊戲機而一舉成功的任天堂,原先也只是做花紙牌、撲克牌的公司。推進公司快速發展的第三代社長山內溥,過去從沒做過遊戲機的硬件和軟件,可以說在這個領域他也完全是個“外行”。

控制設備的大型製造企業歐姆龍也一樣。戰後,創業者立石一真在美國第一次看到“微型開關”,立即產生一種直覺:“今後日本也一定需要這種控制系統的產品。”以前,立石從沒做過弱電用的產品,所以他創業開始時也是“外行”、

電子零部件企業的大家村田製作所的創業者村田昭,原先在京都的東山,即瓷器“清水燒”的故鄉做事。戰時,軍隊要求他製造氧化鈦電容器。他勇敢地向新事物挑戰,這才有了今天的村田。

羅姆是一家頗具特色的電子零部件企業。創業者佐藤研一郎原先的志向在音樂。學生時代,因掌握了高效製造碳模電阻的技術,便以此為基礎開始創業。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也是屬於“外行”的一位社長。

這樣的共性並非偶然。那就是:外行可以“自由發想” 

“外行”沒有先入觀念,不拘於既成的習慣、慣例,總能自由屬相。這是向新事物挑戰時最大的優點

我認識到這一點,是在京瓷創業幾年後的事情。當時,有一家陶瓷企業委託我們生產某種產品。這家企業創業比我們還早,規模遠遠大小京瓷,是行業內日本髮指可數的大企業。

“因為從歐美來的新型陶瓷訂單大幅增加,自己來不及做,所以請京瓷幫忙。”說是這麼說,但經過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目的在於通過這種產品的生產製造,來學習京瓷的技術。

我斷然拒絕。這時候對方的社長才說了老實話。這段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公司的研究所裡,名牌大學陶瓷專業畢業的優秀人才不少。說這話有點失禮,聽說稻盛先生是地方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出身,而且貴公司幾乎沒有博士。我們非常想知道,為什麼貴公司能做的事,我們公司返而做不到。”
聽他這麼講我才意識到:“ 自由發想”這件事是“外行”幹的,不是“專家”幹的

成就新事業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見所束縛、冒險心強烈的“外行”,而不是該領域經驗豐富、具備許多常識、積累了許多經驗的專家從這位社長的話中,我獲得了這一感想,並聯想到各種事情。

希望諸位讀者,也要“自由發想”,抱著強烈願望,去挑戰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