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稻盛說道:有時間煩惱不如去幹活,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01
敢於迎接考驗的人,才是真正的勝者

每個人終會迎來死亡的那一刻,但在迎來死亡的時候,如果有人問我“你在現世乾了什麼?”我該怎麼回答呢?“我創辦了京瓷,把它做成了一個大企業。”這樣的答案對於意識體而言沒有任何價值,因為肉體已不復存在,哪怕擁有幾千億的財產又有什麼意義呢?

那麼,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人生在世時所塑造的人格、人性、靈魂、意識體。

它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失。“你一生努力不解,不斷提升自己,以至擁有瞭如此高尚的人格。”我認為,這樣的評價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就是說,我們活在現世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人格。

我們在現世的一切體驗,都是宇宙造物主為了塑造我們的人格,變著手法,給予我們的考驗和錘煉而已。

比如,對於開始創業的人來說,最大的期待莫過於事業走上軌道,公司不斷壯大。那麼,如果事業失敗、公司倒閉,他就是人生的敗者嗎?我認為不是。失敗乃是造物主為了提升他的心性而給予他的嚴酷考驗,看他能不能在痛苦的深淵中再度崛起。


02
良心喪失的時代
如何塑造高尚的品格?

我覺得,最好在十二三歲,孩子樹立人生志向的時候就教給他們要塑造高尚的人格這一觀念。或許,那時他們還難於理解,但是,只要在他們腦海中留有印象,到了青年或壯年時期他們就會時而想起,只要如此,此前的教育就會起作用,不會徒勞無功。

人們抱怨這是一個良心喪失的時代,抱抱怨物質文明發展了,但精神文明卻沒有隨之發展。我想原因就在這裡。

那麼,為了磨礪人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實在太重要了,請容我反復強調:

第一,為他人盡力。要努力去思考如何為社會盡力——就是“布施”;
第二,戒勉自已、抑制利己之心——就是“持戒”;
第三,忍受諸行無常、波瀾萬丈的人生——就是“忍辱”;
第四,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精進”。


我認為,關鍵就是要通過這四項去提升人們的人格。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釋迦牟尼在2500年前就倡導的,目的在於塑造人格,引導人們踏入悟境。我相信,不管是否信仰佛教,這四條作為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實踐。


03
有空煩惱,多半是工作不夠努力

在人的一生中經常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但是我盡力做到了不煩惱,而且也規勸大家“不要煩惱”。

我們需要深思熟慮,但卻不需要煩惱。煩惱只會耗費精力和時間,有時甚至會損害健康,沒有任何好處。

為了不生煩惱,我會透徹地思考,思考到“不需要再思考為止”,之後就會採取“盡人事、待天命”的態度。這是很必要的。

然而,思考透徹並不等於一切問題都能解決。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有的人就會習慣性地煩惱不已。這樣的人重要的是:自己下決心“不要煩惱”。

與其擔憂損失而一味煩惱,不如著眼於往後的工作,獲取新的利益。那麼做就不會再煩惱。所以結論是不去煩惱,就是擺脫煩惱最佳的方法。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不去煩惱”呢?

第一,如果有空去煩惱,不如去幹活,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第二,要謙虛不要驕傲;
第三,要每天反省,反省同煩惱不同;
第四,要知足,活著就要感謝;
第五,不要老是考慮自己,而要更多地為別人著想,要具備利他之心。


拼命投入工作,以至沒有煩惱的餘暇,自己對自己說:“活著不就是幸福嗎?你還企求什麼呢?”這樣來培養自己的感謝之心。這麼想,煩惱自然會消退。

04
最好的執行力,來源於你的使命感

關於修煉人格、提升心性,安岡正篤先生論述過“知識、見識、膽識”的說法,意思是必須分三個階段來提升心性。

知識只要翻閱百科全書及各種辭典就能獲取,沒有必要死記硬背。哪怕填鴨式地灌輸了許多知識,充其量也不過是知識淵博而已。重要的是把知識提升到信念、也就是見識的高度,才能一通百通。

然而,即使再有見識,若不能實行,仍將一事無成。所以必須再將見識變成膽識。

這裡所講的膽識,就是伴有膽力的見識。這需要通過克服艱難困苦才能培養出來。所謂“膽子大”、“有膽量”就是指這種精神狀態。

但是,即使達不到膽力那種高度,只要具備勇氣,就能產生實行力。要有此刻我若不挺身而出,這個世道將會如何?這樣的使命感。

他們總是只從自己個人的利害得失出發思考問題,因此在他們身上就湧現不出付諸實行的勇氣。

像這樣,不能明確做事的大義,因而做不好工作的人不在少數。擺脫利己心的束縛,明確樹立做事的大義,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