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稻盛和夫:活著,就要感謝


作者 稻盛和夫
“感謝”非常重要。
我們要感謝周圍的一切,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我們不可能單身一人活在這世上。
空氣、水、食品,還有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有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周圍環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讓我生存”。
這樣想來,只要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有了感謝之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稻盛和夫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01
工作是萬病良藥
向困難的工作挑戰,或者想要實現很高的目標,那麽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必需的。只有此時,懶得動彈的“神靈”才會出手相助,給你以解决問題的靈感。

我認爲工作是對萬病都奏效的靈丹妙藥—通過工作可以克服種種困難和考驗,讓人生時來運轉。

我們的人生由種種苦難構成。苦難既不是我們希望的,也不是我們招致的,然而意想不到的苦難却接踵而來。苦難和不幸襲擊我們,“翻弄”我們,我們就會怨恨自己的命運,甚至灰心喪氣,為苦難所擊垮。

然而工作却秘藏一種偉大的力量,它能够克服嚴酷的命運,給人生帶來光明和希望。回顧我自己的人生,這個真理洞若觀火。

企業從事技術開發和物品製造項目,經驗不可或缺,僅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

以陶瓷製品爲例,把原料的粉末攪拌混合,然後成型,再經高溫燒結後完成。這一點只要學習,誰都能理解。

可是,粉末的攪拌混合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不親手操作,不經過辛苦體驗,是絕對領會不到的。

如果是液體或氣體,當然可以充分混合,可是粉末狀的固體,究竟要攪拌到何種程度,才能稱之爲完全混合呢?這只有在經驗的世界中才能體會到。

只有將經驗與理論結合起來,出色的技術開發和物品製造才能够實現。

當出現問題或是工作陷入困境時,應該認真地、虛心地對相關事物和現象進行連續觀察。

例如,在生産現場,用盡一切辦法,材料利用率仍然不高,我們經常會碰到這類障礙。這時候,應該從産品、機器到原材料、工夾具,觀察整個工序中的每一個細節,用真誠的目光認真注視有關的現象。如果産生不良品或有維護不佳的機器,我們就能聽到它們的“哭泣聲”。

産品能夠反映出製作者的心地。心地粗糙的人製作出來的東西是粗糙的,心地細膩的人製造出來的東西是細膩的。製造大量的産品,再從中選出合格品,抱這種想法,就不可能製作出令客戶滿意的産品。

産品的生産工藝完整無缺,在此基礎上,全員集中精神,精心操作,不允許出現一個不良品。目標必須是每一個産品都完美無瑕。

02
今天勝過昨天
明天勝過今天
我們常認爲,相同的工作,只要不厭其煩、努力去做就好。這是不對的。拼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一點雖然重要,但僅僅這樣還不够。絕不能漫不經心地重複相同的工作。

在各自的職場,全體人員都要不斷鑽研創新,孕育出新的、創造性的事物,提升附加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嚴酷的競爭中取勝。

爲此,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經常帶著“爲什麽”的疑問,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這一點很重要。不管什麽工種、什麽工作,都要相信有進一步改善改良的餘地,“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反復鑽研創新。不滿足于今天的工作,哪怕是微小的改善改良,都要積極去做,不斷積累。

這樣每個人的小小的創意改進積累起來,就能帶來巨大的進步,就能提高企業的價值。

京瓷自創業之時,就非常重視獨創性,從不模仿他人,一直憑藉獨特的技術與對手一决勝負。其他公司不敢接手的産品訂單,我們欣然接受,之後由全體員工拼命努力,創造出這種産品。隨之也就確立並積蓄了一項項獨創性的技術。

譬如,京瓷曾獲得過大河內紀念生産特別獎、科學技術廳長官獎等獎項,而爲京瓷帶來巨大發展的多層封裝技術的成功開發,更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著不管怎樣,也要成功的强烈的使命感,每天鑽研創新,一步一步地積累,必將孕育出卓越的發明創造。

想要成就新的事業,首先應抱有“非這樣不可”的夢想與希望,樂觀地設定目標。這比什麽都重要。要開創新事業,要進行革新,如果顧慮重重,先在頭腦裏把事情想得太難,結果就不敢動手,當然也不會成功。凡事不著手幹,就無從開始。

要相信自己具備無限的可能性,自己對自己說“我行,一定成功”。自我激勵,樂觀構思,振奮自己。

但到了制訂計劃的階段,在保持“無論如何必須成功”的强烈意志的同時,對構想的具體內容却要悲觀地審視,在什麽地方可能出現什麽障礙,要設想到可能發生的一切問題,慎重地、細緻地思考對策,做好充分的準備。

而在實行的階段,又要抱定無論如何非實現不可的决心,抱定“必然成功”的自信,積極、樂觀、無所顧忌,勇往直前。

人往往願意維持現狀而不喜變革。但科學技術在進步,客戶的期望、需求在變化,我們如果拘泥于過去,不進步,公司不僅不會發展,甚至連維持現狀都不可能。我們必須預先察知客戶的需求,不斷創造新的價值。

所謂挑戰,就是制定高目標,在否定現狀的同時不斷創造新事物。“挑戰”一詞聽起來似乎勇猛而豪爽,但它意味著挑起戰鬥,在它的背後,必須有與困難正面對峙的勇氣,必須有不辭任何勞苦的忍耐力,必須付出非凡的努力。

不要怕失敗,嘗試全新的事情。

在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中,自己“想要這樣”“想成爲那樣”,就是要具備很大的夢想和很高的目標,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擁有高目標的人,才能够取得偉大的成功。只追求低目標的人,所得亦低。

03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每一天都竭盡全力、拼命工作,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事情。想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不到這一點,企業經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都是空中樓閣。

人們常說:經營戰略最重要,經營戰術不可少。但是我認爲: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條通向成功之路。

我爲什麽强調要“拼命工作”呢?

1、自然界存在的前提,就是一切生命都拼命求生存。
在環境嚴酷、灼熱的沙漠裏,一年也會下幾場雨。有些植物趁著這雨,很快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然後枯萎,生命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周。它們在沙漠裏頑强地生存,儘管生命短暫,爲了留下子孫,只要有一點雨水,它們就要開花結果,把種子留在地表,以待來年下雨時再次發芽。

無論動物,還是植物,都在嚴酷的條件下頑强地生存。遵照自然界的規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須認認真真、竭盡全力。

我向許多人提問:“你是否在竭盡全力地工作?”
“是的,我在努力工作。”

我對這樣的回答並不滿意!“你是否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你不更加認真、更加努力,就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2、只要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再努力也不覺其苦。
拼命工作是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事情要一天天持續下去,必須有個條件,那就是讓自己喜歡上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不管怎樣努力都心甘情願。

有機會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當然很好,但大多數人沒有這種幸運。一般的人都是爲了生計而從事某項工作。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做出努力,讓自己去喜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努力了,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接下來就好辦了。

3、全力投入工作就會産生創意。
當你每天都聚精會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低效的、漫不經心的現象就會消失。不管是誰,只要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只要進入拼命努力的狀態,他就會考慮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會思考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拼命工作的同時又能思考如何改進工作,那麽你的每一天都會充滿創意。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這樣不斷琢磨,反復思索,就會生出好想法,産生有益的啓迪。

4、拼命工作可以磨煉靈魂。

從早到晚辛勤勞作,就沒有空閑。古話說:“小人閑居不爲善。”人這種動物,一旦有了閑暇,就會動不正經的念頭,幹不正經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專注于工作,就不會有非分之想,沒有時間考慮多餘的東西了。

禪宗的和尚和修道的修行者們,在刻苦修行的過程中磨煉自己的靈魂。將心思集中到一點,抑制雜念狂想,不給它們作祟的空間,通過這樣的修行,整理自己的心緒,磨煉自己的心志,造就純粹而優秀的人格。

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磨煉自己的靈魂,鑄就美好的心靈。有了美好的心靈,就會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雖然我們幷不知曉自己被賦予了怎樣的命運,但是,想好事,做好事,這種念頭,這種實踐,會形成一種力量,促使我們的命運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

04
要謙虛,不要驕傲

謙虛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我們常說,那個人的人格很高尚,意思是說,那個人的人格中具備了謙虛的美德。

“要謙虛,不要驕傲”幷非只針對成功後驕傲自大的人,也是要求經營者在小企業成長爲大企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

中國有一句古話:“唯謙是福。”不謙虛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謙虛。“謙受福”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格言,我下决心信守這句格言。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用强硬手段排擠別人,看上去也很成功,其實不然。真正的成功者,儘管胸懷火一般的熱情和鬥志,但他們同時也是謙虛的人、謹慎的人。

05
要每天反省

抑制自己的邪惡之心,讓良心占領思想陣地,這個作業過程就是“反省”。所謂良心指的是“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憐愛他人,願他人過得好。與此相反的是“自我”,指的是利己心,只要自己好,不管別人。貪婪之心就屬￿“自我”。回顧今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這種“自我”,讓“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活躍,這樣的作業就是“反省”。

一天結束以後,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這樣的作業十分必要。

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處,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改正。天天反省也能磨煉靈魂、提升人格。爲了獲得美好的人生,通過每天的反省,來磨煉自己的靈魂和心智是非常重要的。

06
活著,就要感謝

“感謝”非常重要。我們要感謝周圍的一切,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我們不可能單身一人活在這世上。空氣、水、食品,還有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有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周圍環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讓我生存”。

這樣想來,只要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有了感謝之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我活著,不,讓我有活著的機會,我當然要表示感謝,這樣我就會感受到幸福。”有了這樣一顆能感受幸福的心,我就能活得更加滋潤,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

不要牢騷滿腹,對現狀要無條件地表示感謝,在此之上,再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奮鬥。首先,就“讓我活著”這一點,向神表示感謝,向自己周圍的一切說一聲“謝謝”,我們要在“道謝”聲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

不管多麽微不足道的事,我們都要表示感謝,這是最優先、最重要的。“謝謝您”“感謝您”,這樣的話威力很大。它能將自己帶進一個高尚的境界,也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好心情。

“謝謝”這個詞是萬能藥。

07
積善行、思利他

中國有句古語,叫作“積善之家有餘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中國的先賢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一直强調,世間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如果多做好事、善事,那麽家人、家族有好報不必說,這種好報還會貫穿你的一生。利他的行爲,就是以親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非常重要。因爲,這種行爲,一定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幸運。

我相信這個法則,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努力實踐這個法則。多做好事,就能使命運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使自己的工作朝著好的方向轉變,這是我的信念。

一味地積善,就是說,爲他人、爲社會竭盡全力,這是使人生,也是使經營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的唯一方法。

另一方面,也聽過這樣的事:真心幫助別人,結果反而自己倒黴。比如說,爲了幫朋友解脫困境,去充當他的貸款連帶保證人,本以爲做了善事,想不到出了麻煩,以至連自己的財産也喪失殆盡。還有一種情况,朋友有困難開口借錢,你借給他了,他却遲遲不還,讓你陷入困境。

“不是說善有善報嗎?怎麽我做善事却得到了惡報?”有人這麽說。我認爲這種說法不對。

在那樣的場合,只憑感情,只憑同情,就慷慨解囊,或當他的連帶保證人,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我曾對大家講過,作爲經營判斷的基準之一,有“大善”和“小善”之分。

朋友手頭緊,找上門求你幫忙,僅僅因爲他來求你,你就同情他,不假思索就出錢相助,表面上看你是幫了他,實際上是害了他,使這位不負責任的朋友變得更不負責任。他之所以債臺高築,原因在于此人做事馬虎,花錢大手大脚,缺乏計劃性。

如果你可憐他而借錢給他的話,反而會助長他那馬虎和揮霍的壞習性。遷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這是“小善”,你關愛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對,是幫他的倒忙,讓他越陷越深。

真正的愛,是指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認真想清楚是否確實有利于於對方。

08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擔心、煩惱、失敗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難收,總為過去的失敗而悔恨毫無意義。老是悶悶不樂會引起心病,接下來會引發身體的毛病,最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幸。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裏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面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問題,迅速地將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中去。我認爲,這樣做就能開創人生的新局面。

已經發生了的事既然無法改變,就乾脆把它忘掉,將全部精力投入新的工作中去,這是最要緊的。

不管怎樣失面子,都要拿出勇氣正視現實,重整旗鼓。做了對不起家人、朋友,對不起公司的壞事,讓自己臉上無光,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即使發生了這樣的事,在經過認真反省以後,就要鼓足勇氣,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不要心灰意冷,總是痛苦個沒完。

災難的發生,是對自己過去犯下的罪孽的報應,如果沒有殃及性命,到此為止的話,那反而是值得慶賀的事。這樣一想,擺脫煩惱,人就輕鬆了,可以將這事忘掉,轉而在新的人生旅途上堅强、滿懷希望地走下去。

對挫折和灾難抱持上述正面的態度,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關於作者:稻盛和夫,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日本京瓷株式會社)。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這兩家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現任京瓷和日航名譽會長,KDDI最高顧問。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稻盛和夫:好的意願成就美好的人生



因果法則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它符合大自然最根本的法則。
從長期看,善因招來惡果,惡因導致善果,這種錯亂的事情不會發生。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一切都將順理成章,因為這就是天理,就是天意。
——稻盛和夫



01
宇宙依靠因果報應法則成立
由於我自身的經歷,我從27歲創辦公司時就懂得,人生會隨著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生改變。如果總是抱怨,想法消極,或者總是心情不愉快,人生將會變得更加灰暗;如果以積極開朗的心情去努力,人生就會好轉。

態可以決定你的人生是朝著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發展。那時我已經開始思考因果報應法則的存在了。

正在我產生如此想法時,我偶然讀到一本書。讀過這本書後我堅信:
想好事、做好事,人生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想壞事、做壞事,人生就會朝著壞的方向發展。
無論與生俱來的命運如何,都是能改變的,命運絕不是宿命。

65歲時在禪宗派系之一的臨濟宗妙心寺派的圓福寺出家為僧。我想學習佛教,加入到了僧人的行列中。

我的想法在佛教中稱作“因果報應”。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經過修行後最終開悟。釋迦牟尼所說的“悟”,其主要思想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這個宇宙是由“因”和“緣”構成的。

所謂“因”,就是原因,這個“因”遇到“緣”就會產生“果”,也就是結果。現代物理學最先進的宇宙原理也證明了這一點。

釋迦牟尼修行後開悟意味著獲得了真正的智慧。從真正的智慧也就是開悟的境界來看自然界,所謂宇宙,就是世間萬物首先有某種原因,然後遇到緣,從而產生結果。

通俗地講,如果我們把一粒稻穀種到田裡,在適宜的水、土壤和天氣的作用下,稻穀生根發芽。幼苗沐浴著陽光茁壯成長,結出多粒稻穀。

從因果報應法則的角度來看,最初的一粒稻穀是原因。土壤、水、陽是“緣”,結出的“果”就是稻米。

02
意願成就人生

生物界也好,物理學界也好,都是以這一法則構成的。釋迦牟尼以開悟的雙眼審視這個世界,並告誡我們:所謂宇宙的真理,就是最初的因存在於萬物之中,因在緣的作用下產生果。

這一思路同樣適用于我們的人生。

我們在現世中過著各式各樣的生活,生活方式形形色色。我們生活在現世中,這是果。這個果有其最初的因,這個因遇到緣之後,我們才有了現在的生活。

那麼,在現世中人所創造的因來源於何處呢?來源於人內心的意願。

我們所做的事都是我們內心所想的,內心沒有想的事我們是不會去做的。並不是內心想的所有事情我們都會去做,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從我們內心萌生的。

因此,我們內心所想即為因,將自己的意願付諸行動也會成為因。這種思想和行動的果就構成當下我們正在度過的人生。

03
創造好的因,就會產生好的果

我們在現世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和社會,這些都是我們在前世以及來到現世後創造的因產生的果。我們創造的這些因遇到緣,在現世的各種關係中產生果,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

原因的“因”在佛教中稱為“業”,佛教告訴我們,“業”遇到“緣”就形成現實的世界。

可是,我們無從知曉自己在前世積累了怎樣的業。所以,我們至少希望在自己有意識的現世創造好的因,我們覺得這樣做自然會產生好的果。

我不知道自己在前世做了怎樣的壞事,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會在這個世界上遭遇諸多挫折。這是無可奈何的。但是,我至少希望在現世成就好的“業”,這麼一想,我就開始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社會、為世人儘量做好事了。

善行會創造出絕佳的因,這樣的因在世上遇到緣就會產生好的果。

順著這一思路我想到,即使是即將破產的中小企業,如果大家努力工作,努力做好事,是否也能發展為可以讓員工安心工作的卓越企業呢?事實上,我已經開始採取這樣的生活方式了。

04
創業時的五項誓言

請人出資300萬日元和7名年輕的同人創辦公司時,我手裡一分錢也沒有。當時我首先做的是明確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家公司是為了讓稻盛和夫的技術問世而創辦的,讓我們齊心協力努力工作,創辦一家為社會、為世人著想的公司!”我用書面的形式將自己的想法進行了總結,和另外7個人一起在上面按了血印。

在我27歲創辦公司之初,我就宣稱自己創辦公司的目的是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

我希望這樣度過自己的人生:想方設法播下好的種子,收穫好的結果。要想實現這樣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內心抱有好的想法。

與此同時,我以五項誓言的形式確立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常懷感激之心。
第二,切記美好體貼的善解人意之心,切記釋迦牟尼所宣導的慈悲之心。
第三,公司的成立歷盡艱辛,因此必須拼命工作。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第四,在公司的經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要堅忍不拔地渡過難關。
第五,絕不可做身為人不可做之惡事。遵循父母和小學老師灌輸的樸素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這五項誓言就是我所謂的好的想法。我們發誓內心常懷這些好的想法,並付諸行動。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王陽明:心越簡單,路越寬敞




心若復雜,再小的事情,都成了過不去的坎;


心若簡單,再大的事情,也顯得不值一提。

心寬路就寬,讓心簡單,幸福也就離你也不遠。

1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所謂初心,就是心靈的本來面貌。

就像花兒綻放,鳥兒鳴叫,蟲兒低吟,都是聽憑內心的召喚,是天性使然。

人生就像一杯水,外在的一切不過是個容器。

杯中的水就像是你的心,怎樣調味全看自己。

你可以往裡面加鹽、加糖,或者其他什麼東西,酸甜苦辣都是人生。

《三字經》裡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心生來簡單,只是由於後天風霜,把心雕琢了,刻上許多不必要的紋飾,破壞了原本的簡單樸實。

俗話說:大浪淘沙沙去盡,沙盡之時見真金。

大多數人,都要等到浮華過後才意識到本色的可貴。

所以,要讓自己的心,回到最簡單的狀態,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

質本潔來還潔去,不要讓塵世浮華潔染了原本純潔的心靈。

2

怎樣才能讓心簡單

王陽明說:“君子之學以明其心。”

君子的學問就在於明心見性、去除私慾,讓心靈變得簡單。

一個人心若是簡單了,整個世界也都變得簡單。

怎麼樣才能讓心變得簡單?

王陽明認為,先天功夫就是守住你的本心;後天功夫就是通過讀聖賢書來修心養性。

修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自己內心的私慾、雜念徹底清除。

只要有一點雜念留在心中,就會慢慢擴大,乃至滋生禍端。

人的心既像無底的深淵,又像是廣闊的天空,它包含了無窮的智慧。

這些智慧和潛能,都被各種私慾所干擾,因此才無法顯現。

王陽明說:“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了,看有甚閒思慮?”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越來越相信自己的本心。

什麼功績,什麼榮華富貴,他全都不在乎。

只按照自己的本心去行事,他的路反而越走越寬。

3

心若簡單,生活也不難

心若簡單,想的事就少。

不去搞那些彎彎繞繞,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走,路自然寬闊許多。

王陽明曾說,“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惟一是良知本體,惟精是修煉的功夫,做人除了心有良知還要行有功夫。 ”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絕對在修心一事上做到了“精一”。

像他一樣,各行各業的牛人,也都是先“精”而後“博”。

將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才能成就非凡的自我。

試想一下,當你高度專注於一件事時,哪裡還有時間煩惱呢

而如果心中裝滿勢利、慾望,又哪裡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妄念過多,就很難集中註意力。

懂得化繁為簡,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做個簡單的人。

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去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想的越多越算計,只會為自己的心思所累。

讓心簡單,你會享受到金錢也買不來的滿足與快樂。

儒風君說:

聖人之道,無心自足。

心性越簡單,境界越高明,路也會越走越寬。

稻盛和夫:實踐重於知識,答案永遠在現場




如今的人往往偏重於理論學習,把知識裝了滿滿一腦袋後,就產生了一種“知道就等於會做”的錯覺。對於這樣的人,需要使其通過實踐來檢驗學到的理論知識。

——稻盛和夫

“知道”和“做到”完全是兩回事。

從測算陶瓷燒製收縮率的例子中,我們就能清楚地理解這一點。根據文獻上的知識,在相同的條件下燒結,實際結果卻每次都不一樣。就是說,書本上的知識和理論,和實際發生的現象並不相同。只要通過實踐的驗證,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這個道理對於銷售部門也好,管理部門也好,完全適用。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把知識和理論用好用活。

不管是向別人學到的知識,還是從書上習得的知識,都沒有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重要。

這便是“實踐重於知識”的含義。

下面,我以“研究”為例,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

比如,把多種製陶原料按某種比例混合併攪拌均勻,成型後放入高溫爐中燒製。使用的原料也好,混合的比例也好,成型的方式和燒製的溫度也好,明明都是完全按照書本或文獻上所寫的內容操作的,可卻無法得到理想的成品。

究其原因,涉及諸多方面。首先,在混合粉末狀原料時,根據混合程度的不同,最終的成品也會不同。如果是混合氣體,一旦混合到氣體分子大小的程度,就算混合均勻了;如果是混合液體,一旦混合到液體分子大小的程度,就算混合均勻了。但固體則不同,其不存在所謂“絕對均勻”的混合狀態。書本或文獻中往往只會寫“把這些成分以某比例混合”,而不會註明“混合至何種程度”。

在成型時,需要通過加壓來使粉末固化,而其密度(即粉末的壓縮程度)將會影響到成品的性質。對於該流程,書上也往往只會寫“使之成型”,而不會註明“成型時應該施加多大的壓力”。在混合粉末和加壓成型時,如果只會單純地參照書上的說明,就無法製造出理想的成品。

燒製亦是如此,雖然書上寫有燒製溫度,但如果把陶胚突然放到已升至指定溫度的爐中,它就會崩裂破碎。燒製的初始溫度不能高,要從低到高,漸漸升溫。但“隔多久升一次溫”“每次升溫幾度”等細節,又是書上沒有的。只能自己思考,憑經驗操作。

不管是誰,只要在學校受過相關高等教育,通曉書本知識,對於製陶技術,自然就能道出個一二:“製造這種陶瓷產品,需要混合這些原料成分,在成型後,以這樣的溫度燒製。” 但這只是“知”,而非“會”。

企業家在涉足並非自身專業的新領域時,往往會想到僱用專家。這麼做無可厚非,但必須辨別專家所說的話究竟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經驗”。還是以製陶為例,如果一個人只具備理論知識,從未親手製作過陶瓷產品,那麼他就不可能研發出實用的陶瓷製品。切忌把“知”與“會”混淆。

市場營銷亦是如此。在大學學過市場營銷的人,一談到如今的銷售流通業,就對我滔滔不絕起來:“社長,只要這麼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作為聽者的我,由於沒怎麼學過市場營銷,所以還有點佩服:“哦,原來如此。”於是我對他說:“那麼這件事就由你去做吧。”可他不要說推銷,連向客戶鞠躬打招呼的禮儀都不懂。這樣的人,即使去推銷,也推銷不出產品。

如今的人往往偏重於理論學習,把知識裝了滿滿一腦袋後,就產生了一種“知道就等於會做”的錯覺。對於這樣的人,需要使其通過實踐來檢驗學到的理論知識。“既然你說這麼做能把產品推銷出去,那麼就用實踐來證明給我看吧。”通過這種方法,使其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經驗。如果一個人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那正可謂是“如虎添翼”。

企業家在聘請經營顧問時,也可以運用這個原理。首先要考察對方是否有“實戰”業績,如果只會紙上談兵,則毫無價值。在場的各位企業家都是親身實踐、一路打拼過來的,比那些所謂的“理論領域專家”要了不起得多。如果還花錢去請那些只會擺弄理論、誇誇其談的顧問來指導自己,那不成了最大的傻瓜嗎?

既然要向人請教,就要找有“實戰”業績的人。那些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只有經驗豐富之人所講的道理,才值得聽取和學習。

稻盛和夫:“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則




內心沒有呼喚過的東西,不會自動來到自己身邊,現在自己周圍發生的所有的現像都不過是自己內心的反映。
——稻盛和夫
領導者的意願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而全體員工的意願累積起來,則決定著企業的命運。
我們沒有必要把經營理念想得有多麼高深,理念可以很簡單,自己從心底相信才能稱為理念。
之前,我闡述了有關人生和事業的方程式,其中講到“思維方式的數值範圍是從-100到+100”。
“心想事成”所講的內容,其實與方程式中的“思維方式”如出一轍。換言之,心態決定了人生。

01
到底什麼才是“心想事成”

“ 人生是心境的反映,萬物由心生,萬法由心造 ”。
這不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教義。可知識分子往往不太相信這種觀點。
我已經反復強調過,“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這三要素的乘積,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結果。在這三要素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思維方式”。

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180度轉彎

稻盛和夫把哲學與人生的關係,總結成為兩個公式:

① 人格=性格+哲學
②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第一個公式表明,與生俱來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學習到、領會到的哲學,二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

所謂哲學,直白地講,就是人們對“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回答。人與人天生的差距並非如想像中那樣巨大,最終決定人格的是哲學。

第二個公式說明,更美好、更幸福的人生結果,取決於三個元素的相乘。注意,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有能力而缺乏熱情的人,人生結果很可能不好;能力相對不強,但因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發憤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滿熱情,這樣的人取得的成果,可能遠遠領先於前者。

而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學,它決定著人生結果的上限和下限。因為它有正負,它的分數區間是負100分到正100分。

即使能力高、熱情高,只要思維方式是負值,結果就是一個負值。

——稻盛和夫《活法》

一個人的心境、心態、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都會在其人生中反映出來。我把這個道理,稱為“ 心想事成 ”。

或許一些知識分子會反駁我的觀點,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邏輯和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為宇宙的真理及法則。

如果對它橫加否定,則我努力講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無從談起了。

02
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佛教有“ 因果報應 ”之說。

為了講明白這個道理,我曾舉過各種各樣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說法是“ 思念造業 ”。佛教中的“業”即因果報應中的“因”。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換言之,一個人的想法與思維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惡念。這便是釋迦牟尼佛祖向世人開示的真理。中村天風先生也曾告誡人們“千萬不要抱有陰暗的念想”。我對此無比贊同。

此外,中國有句老話叫“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意思是“常做善事、積陰德的家庭,勢必會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我們常說“德”,簡單來說,所謂“德”就是“心懷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體諒他人、幫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

所以說,“擁有崇高的哲學思想”,並非成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條件,只要能夠堅持一生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就是一個有德之人。

03
但“心念”並非立即顯現

雖說“萬物由心生,萬法由心造”,但心念並非立即顯現。正因為如此,即便我再怎麼拼命強調“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則,許多人仍然難以接受和理解。

惡念並非立刻能結出惡果,善念也並非立刻能結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對“因果報應”之說難以信服。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時間跨度來看,情況就不一樣了。

上了年紀的人可以20年、30年的跨度,來回顧自己從年輕時到現在的人生軌跡,也可以同樣的方式審視別人的人生,看看他們過去如何,現在又如何。

有的人幼時命途多舛,中途命運好轉,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從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畢業踏上社會後,卻整日辛勞、吃盡苦頭。

每個人的人生可謂千差萬別,但只要以一定的時間跨度來看,就能發現,短則10年,長則30年,心態與結果往往相符。

因此,我之所以強調“心想事成”,並非想宣傳“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論,而是倡導大家“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

總之,如果縱觀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我認為,這便是世間的法則。

04
宇宙自有一股力量

你在心中描繪怎樣的藍圖,決定了你將度過怎樣的人生。強烈的意念,將作為現象顯現,請你首先銘記這個“宇宙的法則”。

讓自己擁有一顆純潔美好的心靈,這是我們思考如何度過人生時的一個大前提。因為一顆美好的心靈,特別是“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的思想,就是這個宇宙本身的意志。

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讓萬物進化發展、變得更加美好。我們可以稱這股力量為“宇宙的意志 ”。

如果順著“宇宙的意志”產生的潮流而動,我們的人生就會帶來成功和繁榮;如果逆著這股潮流而動,就必然走向沒落和衰退。

所以要讓世間萬物更加美好,抱著這樣的利他之心、關愛之心不懈的努力,那就是順應了宇宙的潮流,就能度過幸福的人生。相反,憎恨、嫉妒他人,只想自己佔便宜,充滿利己之心的人,他們的人生將越發糟糕。

貫穿整個宇宙的所謂“宇宙的意志”,充滿著關愛、真誠以及和諧,它要讓萬物都各盡其能,讓整個宇宙都朝著更好的方向成長發展。

稻盛和夫:人格第一,才華和努力第二



職場中,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很多。 但有些人走著走著,成績和才華並不匹配。 企業也是一樣。 有些企業,他們雖然短期做到了急速增長,但是後續卻增長乏力。

稻盛和夫提出,才華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是人格才是第一位。 “恃才者,敗於才。”任何人先天的性格都不可能完美無缺。

正因為如此,就必須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和掌握優秀的哲學,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

01
凌駕於才華和努力之上的,是人格

我認為,在領導者的資質中人格最為重要。 領導者保持自己高層次的人格,是解決當前企業治理危機最根本性的方略。

但是,一般人卻認為,作為企業領導者的資質,人格因素雖然重要,但比人格更重要的是領導者的才華和努力。

實際上,環視當今的商界,無論是創立新興風險企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創業型經營者,還是出任大企業的CEO後,讓企業再度飛躍發展的經營者,凡是這些成功的經營者,無不聰明能幹 、才華橫溢,而且個個熱情煥發、幹勁十足。 他們不僅運用自己的商業才能開發出嶄新的技術、市場模式、經營戰略,而且發揮出燃燒般的熱情,付出了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領導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但是,在幾年前,當IT走紅的時候,有許多嶄露頭角的經營者和企業,如彗星般突然出現,不久後又在我們眼前消失。 看到這種情形,我強烈地感覺到,僅憑才華和努力做評價的基準是不對的、不可行的。

日本有句格言:“恃才者,敗於才。”

天資聰明的人,發揮自己出眾的才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如果他過分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或者將他的才能用錯了方向,就必然會導致失敗。

就是說,越是才華出眾、越是熱情高漲的人,他們的能量就越大,就越需要有一種東西來控制他們的這種能量。

我認為這就是人格。 只有人格才能駕馭才華和努力發揮的方向。 如果人格扭曲,就不可能在正確的方向上發揮他的才能和熱情,結果就會導致經營的挫折和失敗。

02
人格究竟是什麼?

很多經營者都知道人格的重要性,但人格是什麼? 怎麼做才能提升人格,或者維持高尚的人格? 人們卻並不清楚。 正因為如此,一時取得成功卻不能維持繁榮,過後又失敗沒落的經營者層出不窮。

那麼,所謂人格究竟是什麼呢? 我認為,所謂人格是由人出生時就具備的性格,和他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學到的哲學兩者構成。 就是說,在一個人先天的性格之上,加進後天學得的哲學,才形成了這個人的人格。

先天的性格因人而異:有的人強勢,有的人軟弱;有的人膽大,有的人慎重;甚至有的人自私任性,有的人富有體諒和同情之心。 可以說人的性格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在其人生道路上沒有學到正確的哲學,那麼他天生的性格就會原封不動地成為他的人格。 而這個人格就決定了他的才華和努力前進的方向。

如果是這樣,那麼在這個人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假如他是某個組織的領導者,他天生就有自私自利的性格,但他才能出眾,又不斷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他可能取得成功。 但因為他的人格有缺陷,在某種情況下,他就可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私慾而乾起違法的勾當。 因此,他的成功就不可能長期持續。

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人先天的性格都不可能完美無缺。 正因為如此,就必須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和掌握優秀的哲學,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 特別是僱用了很多員工、負有很大社會責任的企業經營者,就更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並把它保持在高尚的水准上。

我們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優秀哲學,就是經過了歷史風雨的考驗、由人類長期傳承下來的“聖賢的教誨”。 它告訴我們“人本來應該是怎樣的”,告訴我們“人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就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這種哲學具備感化人心的力量。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知道和實行是兩回事”。 比如,對於基督的教誨、釋迦牟尼的教誨、希臘哲學、孔孟之道,我想大家可能都學了一些,作為知識大家也都理解。 但是,對於這些聖賢的教誨,如果僅僅作為知識掌握,並沒有什麼價值。 必須用這些教誨來告誡和勉勵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

作為領導者需要反復學習這種體現正確的為人之道的哲學,不僅用理性去理解它的意思,而且要不懈努力,將哲學滲入自己的理性之中,從內心真正接受、認同。

這樣做,就能彌補自己性格中原有的缺陷,校正扭曲的部分,塑造自己新的人格,或者叫第二人格。

就是說,要反復學習優秀的哲學,使之成為自己的血肉,這樣才能提高並維持自己的人格。
一般的人,對如何正確做人的哲學,學過一次就覺得足夠了,他們不願意反復學習。 但是,運動員只有天天鍛煉身體,才能保持自己的體能。 心靈的修煉也一樣,一旦懈怠,很快就會回到原點。

因此,必須持續努力,將描述“人應有的姿態”的優秀的哲學不斷注入自己的理性,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水準。

為此,時時回顧自己的言行,日日反省自我,這一條也很重要。 學過的正確的為人之道,在行動上有沒有違反,要嚴肅自問,天天反省。 這樣做就能夠維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03
提高人格必備的兩條準則

我認為,為了提高和維持人格,有兩條準則十分重要:

一條是要反反复復學習優秀的哲學;另一條是要天天自我反省。 這兩條必不可缺。

正如開頭所講,日本也好、美國也好,不少著名企業因違法亂紀而破產或陷入窘境。 這些企業依靠天資聰明的經營者非凡的努力發展壯大,但因為這些經營者的人格沒有提升,所以越是靠才華和努力提高了業績,他們的慾望就越加膨脹,越想獲取更多的利益 ,不知不覺中就乾起了不法的勾當。

企業治理沒有捷徑。 領導者將古今東西優秀的哲學典籍置於案頭,隨時翻閱,努力提升人格,努力保持高尚潔白的人格。 這樣做,看起來似乎迂拙,但我相信這是防患於未然,即預防領導者及其企業墮落的最好的辦法。

採取這樣的措施就能克服企業治理的危機嗎?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但是,如果由只具備才華和努力兩個要素而缺少人格的領導者掌握大權,允許他們在企業裡飛揚跋扈,那麼,不管構建了多麼嚴密的企業治理的體制系統,結果都會形同虛設,變得有名無實。

19世紀後半葉,當日本迎來近代化黎明期的時候,倡導實學教育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面對懷抱青雲之志的年輕學生們,就理想的實業家應有的形象,講 瞭如下一段話:

思想深遠如哲學家,

心術高尚正直如元祿武士,
加上小俗吏的才幹,
再加上老百姓的身體,
方能成為實業社會的大人物。

才華和努力不用說,同時必須兼備高水準的人格,只要這樣的人才輩出,一個健康的經濟社會就能培育起來。 (End)

為什麼在企業落實阿米巴經營




阿米巴經營是指將組織細分成小的集體,通過內部市場經濟的獨立核算機制進行運營,培養具有經營意識的管理者,讓全體員工參與經營,從而實現「全員參與」的經營方式。阿米巴經營是創造三家世界500強的稻盛和夫自主創造的、獨特的經營模式。


從採購到銷售各部門、各崗位都是獨立經營與核算的經營單位,阿米巴經營改變了以往只有銷售部門面對外部市場的局面。通過採取市場價格倒推的方式進行定價,各部門、工序之間商品移動都是買賣關係,共同應對外部市場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實現企業內部人人都是市場,人人面對市場的經營模式,從而讓企業快速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提高企業競爭力,並最終實現三大目的:

1. 實現銷售額最大化、成本費用最小化。

2. 日清日結、日清日高。

3. 持續降低成本和費用,持續提高產量、質量、利潤和員工薪酬。

五大必須:

1. 讓員工由「為老闆干」變成「為自己干」;

2. 讓企業的管理者向經營者轉變;

3. 讓各部門由合作關係向買賣關係轉變;

4. 讓產品的市場價格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5. 讓每個部門、每一道工序、每個人每天進行改進與創新。


如何實現阿米巴經營?


一、確立各部門、各工序的核算制度。阿米巴經營的原理是「追求銷售額最大化和費用最小化」。為了在全公司實踐這一原則,就要把組織劃分成小的單元,採取能夠及時應對市場變化的部門核算機制。

二、培養具有經營意識的人才。經營權下放之後,各個小單元的領導會樹立起「自己也是一名經營者」的意識,進而萌生出作為經營者的責任感,儘可能地努力提升業績。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從作為員工的「被動」立場轉變為作為領導的「主動」立場。這種立場的轉變正是樹立經營者意識的開端,於是在這些領導中開始不斷湧現出與企業一同承擔經營責任的經營夥伴。

三、實現全員參與經營。如果每一個員工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為自己的阿米巴甚至為公司整體做出貢獻,如果阿米巴領導及其成員自己制定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感到工作的意義,那麼全體員工就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和價值,並努力工作。我們要激勵全體員工為了公司的發展而齊心協力地參與經營,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喜悅,實現「全員參與的經營」。


總而言之,阿米巴經營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與企業家理念一致的經營人才。「阿米巴經營」能夠提高員工參與經營的積極性,增強員工的動力。另外,「阿米巴經營」細分的小集體是一種使工作效率得到徹底檢驗的系統。同時,由於責任明確,能夠確保各個細節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