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員工所期待的不是眼前的生活,而是未來的生活狀態
【稻盛•金句】無論身處怎樣的狀況,領導者必須為下屬展示勃勃生機、令人鬥志昂揚的光明前景,給予他們未來的目標。
這是發生在1995年一個早春清晨的事情。
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後到處都是斷壁殘垣電視台記者趕赴當地進行現場報導。
報導指出了受災民眾缺乏飲用水、食物、住處、洗浴設施等生活物資的窘迫狀況,也嚴厲批評了政府的失職。
電視屏幕上,現場記者用控訴的口吻,略帶誇張地報導著受災民眾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之處,以及對出現這些狀況後的不滿的態度,畫面呈現出向觀眾們控訴的姿態。
但是,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鏡頭中一位廠房盡毀的鞋子加工廠老闆說的話。
現場記者和受災民眾都是向觀眾描述著自己目前生活中的各種不便,但這位工廠老闆說:“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如果對未來還能有所期待,那麼我們就能克服目前的種種困境。”
作為受災民眾,無論救援物資來得多快,如果對今後的生活失去希望的話,那麼目前所面對的困境就絲毫不會改善。
這番話對我有很深的觸動。
什麼是領導力?
領導力是隨著狀況的不同和下屬的期待而做出調整的。面對處在生活條件極為艱難的災區,並且不知明天會怎樣的災民,和麵對報導這一情況的新聞媒體,或者在客廳書房收看新聞的觀眾,顯然是要發揮不同的領導力的。
但是,無論身處怎樣的狀況,領導者必須為下屬展示勃勃生機、令人鬥志昂揚的光明前景,給予他們未來的目標。
如果沒能激起下屬的積極性,那麼他們是不會努力工作的。
他們所期待的,不是眼前的生活,而是未來的生活狀態。
工廠經營者能否打起精神,重新站起來?是否能在震後工廠的廢雄上,重新建起嶄新的廠房?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履行行政手續?即使處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他們也希望能夠找到重新振作起來的方向。
作為領導者,此時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營造能夠令人積極向上的氛圍。
本文摘自《領導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