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稻盛和夫:拼命工作是磨煉心性的最佳方法



人生的目的就是提升心性,也就是淨化心靈,健全人格。
在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我們在遭遇和應對各種境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心性,磨煉自己的人格,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稻盛和夫

01
通過六波羅蜜的修行磨煉心性


我們該如何磨煉自己的心性?

我歷來提倡經營需要哲學,幷創造出“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一方程式。我強調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同時也認為思維方式也就是提高心性可以使經營得到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學習佛教,瞭解到“ 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佛祖爲了使我們開悟而提倡的,即通過六種修行淨化人的心靈,使人最終達到開悟的境界。

我發現,我所論述的經營需要哲學與佛祖所倡導的六波羅蜜是同一回事,雖然這樣說有些自不量力。

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磨煉心性的人生目的,兩者對這一點的闡述是完全一致的。

02
懷有利他之心,抑制煩惱


六波羅蜜的六種修行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最終使人達到開悟的境界。位居六種修行首位的是“佈施”。佈施就是施予他人,也就是爲社會、爲世人竭盡全力。

作爲企業家,作爲企業的經營者,我們追求正當利益,用正當利益養活員工,爲社會做出貢獻。此外,我一向倡導“利他之心,把利他看得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企業活動首先考慮的是追求利潤。利潤是第一位的,如果有剩餘,再考慮分給別人,這也許是普遍的思路。可是,我認爲這種思路是錯誤的。我的想法是,通過幫助對方和施予對方來成就自己的事業。

可能有些評論家會嘲笑我說,談利他之心能經營企業嗎?可是我卻認爲,如果缺少利他之心,事業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只是給僧人施捨錢物,這不能稱爲佈施。幫助別人,爲別人竭盡全力,這才是佈施。我們要經常考慮爲別人竭盡全力幷付諸行動,這才是佈施的修行。

六波羅蜜的第二種修行是“持戒”。持戒,就是遵守戒律,也就是抑制煩惱,不要去做身爲人不可以去做的事。

人一旦獲得成功,就無論如何要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我們應該感謝成功,懂得知足,可是我們不僅不去感謝,反而不知足,認爲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全憑自己的能力,自己應該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於是更加狂妄自大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這種不懂得適可而止、不懂得知足的欲望叫作“貪欲”,抑制包括貪欲在內的各種煩惱,就是持戒。

03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六波羅蜜的第三種修行是“精進”,指的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正如我在前面闡述的,我們通過佈施爲社會、爲世人竭盡全力,磨煉自己的靈魂;我們通過持戒,努力避免去做身爲人不應該做的事,磨煉自己的心性。

而精進,指的是通過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拼命工作,從而磨煉自己的心性。在佈施、持戒和精進這三種修行中,我認爲最重要的是精進。

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平日裏非常努力,他們早出晚歸地工作,甚至讓人擔心如此拼命身體能否吃得消。他們付出的這種努力對於磨煉心性和塑造人格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工作的中小企業經營者中是不會有壞人的。而那些在經營中半途而廢、馬馬虎虎,稍微取得一點點成功就極盡奢華之能事的人,幾乎都是些無能之輩。

因此,如果我們真正勤勤懇懇地工作,自然會成爲一個人格完善的人。工作是生存的食糧,也就是說,工作並不僅僅是爲了賺取薪水。工作對於塑造一個人的人格至關重要。

04
拼命工作是磨煉心性的最佳方法


然而進入20世紀後,人們逐漸認爲,勞動只不過是賺取薪水和謀生的手段,這種思維方式越來越普遍。

以儘量短的工作時間賺取儘量多的薪水,業餘時間用於娛樂、消遣和個人愛好,人們逐漸認爲這樣的人生才是豐富多彩的。

事實的確如此,我們輕視勞動,認爲最好少工作,出於這一思路,我們不斷縮短工作時間。

這一思路導致的結果是青少年犯罪增加,母親虐待孩子的事件時有發生。之所以發生這些現象,是因爲人們不工作導致心靈荒蕪,換句話說,是因爲人們的心性沒有受到磨煉而不夠完善。

當然,從理性的水準而言,也包括沒有充分受教的因素在內。不過,真正從艱苦的工作中掙紮過來的人是無須受教的,他們自然會在工作中學會一切

我認爲,只有拼命工作,才能磨煉人的心性。

05
歷經艱辛,人才能成長


老話說:“有錢難買少年苦。”這句話上些年紀的人不知聽他們的父母說過多少遍。年輕時的艱苦花錢也要去買,這是真理。塑造人格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在富裕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不讓孩子吃苦,讓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長大。在富裕的生活中,我們很難讓孩子歷經艱辛。

正因爲如此,我們才應該告訴他們塑造人格最重要的是經歷辛苦,而且我們必須讓這種想法根植於理性之中。

六波羅蜜的第四種修行是“忍辱”。人的一生中會遭逢各種境遇,其中不乏艱難困苦,忍耐艱難困苦也可以提升心性。

第五種修行是“禪定”。我們總是在紛擾中度日,很少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工作。周圍環境嘈雜不堪,我們的內心也隨之躁動不安。因此,我們每天至少有一次要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安靜地坐禪。這就是禪定。

如果很難做到的話,也不一定非坐禪不可。我們平時很容易發火,尤其在工作中,這時讓自己的心情盡可能地平靜,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提升心性。這是釋迦牟尼教導我們的。
經過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這五種修行之後,就可以進入第六種修行,也就是了悟宇宙的“智慧”。這就是六波羅蜜的六種修行。

通過這六種修行提升心性幷獲得智慧,這就是通往開悟之路。如果我們謹記剛才說的這五種修行,那麽人性一定會提升,作爲人也會得到歷練。

06
將人生目的清晰地銘刻於理性之中


那麽,心性提升、人格完善之後,會發生什麽事情呢?
我們通過經營企業進行自我修行。拼命經營企業成爲一種修行,經營者的人性得到提升,必定會去想好事,做好事。於是因果報應的法則發揮作用,人生也好,事業也好,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此前我們只考慮自己的公司,一味地追求利潤。可是,如果我們的心性提升,能夠擺脫貪戀之心,就可以從更高的視點洞察全域。

達不到開悟的境界也不要緊,只要儘量提升自己的心性,人格盡可能完善,我們就能夠真正看清周圍的事物。

比如,同行之間激烈地爭奪市場份額。這是個爾虞我詐的世界,爲了讓自己的公司儘量多得到市場份額,相互間爭得你死我活。如果心性稍微提升一些,經營者就能認清眼前的情況。
我從不強行爭奪市場份額。看著其他企業受欲望驅使的狀態,我們懂得自己的企業應該如何生存下去,並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一來,我們的企業自然會碩果累累。

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成名也好,發財也好,這些都不是人生的目的。心性得到提升,就會看清一切事物,知道自己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從結果來看,我們同樣會出名,會獲得財富。可是,心性提高,人格完善,我們就不會因爲功成名就而傲慢無禮、妄自尊大。這就足夠了。

我所談的這些內容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幷沒有什麽特別的新意,都是大家聽起來耳熟或是隱約知道的。也許有人認爲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是,總覺得自己瞭解或是隱約記得是不行的。以爲自己很清楚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對此置之不理,也是不行的。

人這種動物往往被惰性牽著鼻子走,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些內容納入理性中,時常反思一下,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希望大家至少將這一點銘記於理性之中。(本文完)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稻盛和夫:根本不存在什麼絕對的「好生意」和「好工作」


 

每個人對自己的事業都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不滿。要麼抱怨自己的公司沒有高大上的前沿技術,要麼羨慕那些獨角獸成了資本的寵兒。抱怨的又何止員工,很多企業家都在抱怨。

然而,在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看來,根本不存在什麼絕對的「好生意」和「好工作」,能把稀鬆平常之事變為事業者便是事業家。

01

將稀鬆平常之事變為事業者,便是事業家

何謂事業家?能把看起來人人會做的簡單事情變成事業的人,便是事業家。

這聽起來似乎像禪學一般玄乎,但其道理的確真實不虛。事業並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許多企業家在白手起家時,做的都是毫不起眼、稀鬆平常的生意。

如今,「新興企業」這個詞被廣泛使用,面對日新月異的行業和層出不窮的投資,不少人可能會想:

如今不少新興企業可謂占盡風頭,它們要麼擁有優秀的技術,要麼擁有特徵鮮明的業務,成了投資界的寵兒。

與之相比,我的公司在技術和業務層面都不出彩,究竟該如何生存呢?

的確,假如在創業之初便具備人無我有的技術,開拓前無古人的領域,那自然能夠獲得非常大的優勢。但在我看來,與這樣的成功者相比,那些在稀鬆平常的普通行業創業成功的人更值得尊敬,也更具有榜樣作用。

有的經營者是白手起家,有的則是子承父業。但縱觀如今的中小家族企業,將近一半的年輕人似乎都不願意接班。有的行業和生意在我這代人看來頗有前景,但在年輕人眼中並非如此。因此不少年輕人不願繼承企業,寧願大學畢業後在大公司當個白領。

但有時造化弄人,比如父親年老體衰,病情日益嚴重,於是他們只得聽從召喚,在將近40歲時辭去工作,子承父業,成了家族企業的接班人。在我接觸的人中,有不少屬於這種情況。

像這樣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接班人,由於對自己公司的生意並不看好,因此不會對自己的企業和事業產生自豪感,於是導致公司業績低迷。

要想讓繼承來的企業發展壯大,首先要轉變消極的心態,要打心底認為「這樣的事業太棒了」「父親交給我的生意太棒了」「我對這份事業感到驕傲」。換言之,唯有心境轉變,企業才會轉變。

事業之路並非鋪滿紅毯的華麗天橋,而是始於足下的崎嶇路途。

許多令人羡慕的事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平凡事業的不斷積累。總之,所謂事業家,就是能把看起來人人會做的簡單事情變成事業的人。

02

當務之急是提升盈利能力

根本不存在什麼絕對的「好生意」和「好工作」,每個人對自己的事業都存在不滿,企業家亦是如此。

不少企業家都認為自己的生意稀鬆平常、難有起色,但事實並非如此。

常言道「事在人為」,只要找對方法,看似稀鬆平常的業務照樣能夠創造可觀的利潤。這其中,人的因素是關鍵。

在我看來,10%左右的稅前利潤率是底線,假如達不到這個水準,那麼就算不上生意。

一些企業的稅前利潤率之所以低於10%,是因為企業家自己缺乏信心。如果一心念想「無論如何都要實現10%的稅前利潤率」,則勢必能夠實現願望。

請各位想一想,尤其是實體製造業,大家起早貪黑地拼命努力,倘若連10%的稅前利潤率都沒有,那還能有奮鬥熱情嗎?

所以說,企業家的當務之急是提升盈利能力,只有打好高收益的基礎,讓公司成長為骨幹企業,才能謀求深度的多元化發展。

鑒於此,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務必努力奮鬥,首先把自己的公司發展為骨幹企業。但就像我剛才說的,這就如同攀登山峰一般,既路途艱險,又危機四伏。

此外,企業家還不應該一味地抱怨「沒技術」「沒資金」「沒人才」等客觀條件的局限。

縱觀我提到的那些成功的企業家,無一不是門外漢,且都是在「要什麼沒什麼」的艱苦條件下起家的;但他們毫不抱怨,而是堅信「天無絕人之路」,從而積極開朗地面對困難。

由此可見,其實人人都有獲得成功的資質,關鍵在於心念與心態。

所以說,企業家首先要提升公司的盈利水準,在實現高收益的基礎上實行多元化發展,從而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受人尊敬的優秀企業。

03

必須伴隨企業的成長而成長

要注意的是,一旦企業取得成功,驕傲自滿的心念便會抬頭,一些企業家甚至會變得自以為是。

不管企業發展得多大多好,企業家都萬萬不可拋棄謙虛的美德。

到了這個階段,導致企業倒閉的首要風險已經不再是多元化發展,而是企業家自身的傲慢情緒。

正因為如此,我時常強調「一旦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企業家就必須提升自己的修為」。

具體來說,即不要把滿足私欲作為經營企業的目的,應該把「為社會、為世人做貢獻」視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換言之,必須重新樹立自己的人生觀,拋棄「小我」,立志「為社會、為世人盡力」。

企業的發展之路猶如攀登險峻山峰,而攀登過程便是企業的成長過程;與此同時,企業家的人格也必須隨之成長,並重塑自己的人生觀。

假如企業家無法將自身心性提升至較高的層次並擁有優秀的人生觀,那麼其經營的公司勢必無法達到大企業的檔次。

所以說,人越是成功,就越要提高修為。

我一直強調「提高心性,拓展經營」,企業家如果想讓自己的公司發展成長,就必須高度重視自我修養的提升。(本文完)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稻盛和夫:活著,就要感謝


作者 稻盛和夫
“感謝”非常重要。
我們要感謝周圍的一切,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我們不可能單身一人活在這世上。
空氣、水、食品,還有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有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周圍環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讓我生存”。
這樣想來,只要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有了感謝之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稻盛和夫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01
工作是萬病良藥
向困難的工作挑戰,或者想要實現很高的目標,那麽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必需的。只有此時,懶得動彈的“神靈”才會出手相助,給你以解决問題的靈感。

我認爲工作是對萬病都奏效的靈丹妙藥—通過工作可以克服種種困難和考驗,讓人生時來運轉。

我們的人生由種種苦難構成。苦難既不是我們希望的,也不是我們招致的,然而意想不到的苦難却接踵而來。苦難和不幸襲擊我們,“翻弄”我們,我們就會怨恨自己的命運,甚至灰心喪氣,為苦難所擊垮。

然而工作却秘藏一種偉大的力量,它能够克服嚴酷的命運,給人生帶來光明和希望。回顧我自己的人生,這個真理洞若觀火。

企業從事技術開發和物品製造項目,經驗不可或缺,僅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

以陶瓷製品爲例,把原料的粉末攪拌混合,然後成型,再經高溫燒結後完成。這一點只要學習,誰都能理解。

可是,粉末的攪拌混合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不親手操作,不經過辛苦體驗,是絕對領會不到的。

如果是液體或氣體,當然可以充分混合,可是粉末狀的固體,究竟要攪拌到何種程度,才能稱之爲完全混合呢?這只有在經驗的世界中才能體會到。

只有將經驗與理論結合起來,出色的技術開發和物品製造才能够實現。

當出現問題或是工作陷入困境時,應該認真地、虛心地對相關事物和現象進行連續觀察。

例如,在生産現場,用盡一切辦法,材料利用率仍然不高,我們經常會碰到這類障礙。這時候,應該從産品、機器到原材料、工夾具,觀察整個工序中的每一個細節,用真誠的目光認真注視有關的現象。如果産生不良品或有維護不佳的機器,我們就能聽到它們的“哭泣聲”。

産品能夠反映出製作者的心地。心地粗糙的人製作出來的東西是粗糙的,心地細膩的人製造出來的東西是細膩的。製造大量的産品,再從中選出合格品,抱這種想法,就不可能製作出令客戶滿意的産品。

産品的生産工藝完整無缺,在此基礎上,全員集中精神,精心操作,不允許出現一個不良品。目標必須是每一個産品都完美無瑕。

02
今天勝過昨天
明天勝過今天
我們常認爲,相同的工作,只要不厭其煩、努力去做就好。這是不對的。拼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一點雖然重要,但僅僅這樣還不够。絕不能漫不經心地重複相同的工作。

在各自的職場,全體人員都要不斷鑽研創新,孕育出新的、創造性的事物,提升附加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嚴酷的競爭中取勝。

爲此,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經常帶著“爲什麽”的疑問,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這一點很重要。不管什麽工種、什麽工作,都要相信有進一步改善改良的餘地,“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反復鑽研創新。不滿足于今天的工作,哪怕是微小的改善改良,都要積極去做,不斷積累。

這樣每個人的小小的創意改進積累起來,就能帶來巨大的進步,就能提高企業的價值。

京瓷自創業之時,就非常重視獨創性,從不模仿他人,一直憑藉獨特的技術與對手一决勝負。其他公司不敢接手的産品訂單,我們欣然接受,之後由全體員工拼命努力,創造出這種産品。隨之也就確立並積蓄了一項項獨創性的技術。

譬如,京瓷曾獲得過大河內紀念生産特別獎、科學技術廳長官獎等獎項,而爲京瓷帶來巨大發展的多層封裝技術的成功開發,更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著不管怎樣,也要成功的强烈的使命感,每天鑽研創新,一步一步地積累,必將孕育出卓越的發明創造。

想要成就新的事業,首先應抱有“非這樣不可”的夢想與希望,樂觀地設定目標。這比什麽都重要。要開創新事業,要進行革新,如果顧慮重重,先在頭腦裏把事情想得太難,結果就不敢動手,當然也不會成功。凡事不著手幹,就無從開始。

要相信自己具備無限的可能性,自己對自己說“我行,一定成功”。自我激勵,樂觀構思,振奮自己。

但到了制訂計劃的階段,在保持“無論如何必須成功”的强烈意志的同時,對構想的具體內容却要悲觀地審視,在什麽地方可能出現什麽障礙,要設想到可能發生的一切問題,慎重地、細緻地思考對策,做好充分的準備。

而在實行的階段,又要抱定無論如何非實現不可的决心,抱定“必然成功”的自信,積極、樂觀、無所顧忌,勇往直前。

人往往願意維持現狀而不喜變革。但科學技術在進步,客戶的期望、需求在變化,我們如果拘泥于過去,不進步,公司不僅不會發展,甚至連維持現狀都不可能。我們必須預先察知客戶的需求,不斷創造新的價值。

所謂挑戰,就是制定高目標,在否定現狀的同時不斷創造新事物。“挑戰”一詞聽起來似乎勇猛而豪爽,但它意味著挑起戰鬥,在它的背後,必須有與困難正面對峙的勇氣,必須有不辭任何勞苦的忍耐力,必須付出非凡的努力。

不要怕失敗,嘗試全新的事情。

在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中,自己“想要這樣”“想成爲那樣”,就是要具備很大的夢想和很高的目標,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擁有高目標的人,才能够取得偉大的成功。只追求低目標的人,所得亦低。

03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每一天都竭盡全力、拼命工作,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事情。想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不到這一點,企業經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都是空中樓閣。

人們常說:經營戰略最重要,經營戰術不可少。但是我認爲: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條通向成功之路。

我爲什麽强調要“拼命工作”呢?

1、自然界存在的前提,就是一切生命都拼命求生存。
在環境嚴酷、灼熱的沙漠裏,一年也會下幾場雨。有些植物趁著這雨,很快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然後枯萎,生命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周。它們在沙漠裏頑强地生存,儘管生命短暫,爲了留下子孫,只要有一點雨水,它們就要開花結果,把種子留在地表,以待來年下雨時再次發芽。

無論動物,還是植物,都在嚴酷的條件下頑强地生存。遵照自然界的規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須認認真真、竭盡全力。

我向許多人提問:“你是否在竭盡全力地工作?”
“是的,我在努力工作。”

我對這樣的回答並不滿意!“你是否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你不更加認真、更加努力,就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2、只要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再努力也不覺其苦。
拼命工作是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事情要一天天持續下去,必須有個條件,那就是讓自己喜歡上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不管怎樣努力都心甘情願。

有機會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當然很好,但大多數人沒有這種幸運。一般的人都是爲了生計而從事某項工作。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做出努力,讓自己去喜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努力了,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接下來就好辦了。

3、全力投入工作就會産生創意。
當你每天都聚精會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低效的、漫不經心的現象就會消失。不管是誰,只要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只要進入拼命努力的狀態,他就會考慮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會思考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拼命工作的同時又能思考如何改進工作,那麽你的每一天都會充滿創意。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這樣不斷琢磨,反復思索,就會生出好想法,産生有益的啓迪。

4、拼命工作可以磨煉靈魂。

從早到晚辛勤勞作,就沒有空閑。古話說:“小人閑居不爲善。”人這種動物,一旦有了閑暇,就會動不正經的念頭,幹不正經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專注于工作,就不會有非分之想,沒有時間考慮多餘的東西了。

禪宗的和尚和修道的修行者們,在刻苦修行的過程中磨煉自己的靈魂。將心思集中到一點,抑制雜念狂想,不給它們作祟的空間,通過這樣的修行,整理自己的心緒,磨煉自己的心志,造就純粹而優秀的人格。

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磨煉自己的靈魂,鑄就美好的心靈。有了美好的心靈,就會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雖然我們幷不知曉自己被賦予了怎樣的命運,但是,想好事,做好事,這種念頭,這種實踐,會形成一種力量,促使我們的命運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

04
要謙虛,不要驕傲

謙虛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我們常說,那個人的人格很高尚,意思是說,那個人的人格中具備了謙虛的美德。

“要謙虛,不要驕傲”幷非只針對成功後驕傲自大的人,也是要求經營者在小企業成長爲大企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

中國有一句古話:“唯謙是福。”不謙虛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謙虛。“謙受福”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格言,我下决心信守這句格言。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用强硬手段排擠別人,看上去也很成功,其實不然。真正的成功者,儘管胸懷火一般的熱情和鬥志,但他們同時也是謙虛的人、謹慎的人。

05
要每天反省

抑制自己的邪惡之心,讓良心占領思想陣地,這個作業過程就是“反省”。所謂良心指的是“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憐愛他人,願他人過得好。與此相反的是“自我”,指的是利己心,只要自己好,不管別人。貪婪之心就屬￿“自我”。回顧今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這種“自我”,讓“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活躍,這樣的作業就是“反省”。

一天結束以後,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這樣的作業十分必要。

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處,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改正。天天反省也能磨煉靈魂、提升人格。爲了獲得美好的人生,通過每天的反省,來磨煉自己的靈魂和心智是非常重要的。

06
活著,就要感謝

“感謝”非常重要。我們要感謝周圍的一切,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我們不可能單身一人活在這世上。空氣、水、食品,還有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有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周圍環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讓我生存”。

這樣想來,只要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有了感謝之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我活著,不,讓我有活著的機會,我當然要表示感謝,這樣我就會感受到幸福。”有了這樣一顆能感受幸福的心,我就能活得更加滋潤,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

不要牢騷滿腹,對現狀要無條件地表示感謝,在此之上,再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奮鬥。首先,就“讓我活著”這一點,向神表示感謝,向自己周圍的一切說一聲“謝謝”,我們要在“道謝”聲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

不管多麽微不足道的事,我們都要表示感謝,這是最優先、最重要的。“謝謝您”“感謝您”,這樣的話威力很大。它能將自己帶進一個高尚的境界,也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好心情。

“謝謝”這個詞是萬能藥。

07
積善行、思利他

中國有句古語,叫作“積善之家有餘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中國的先賢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一直强調,世間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因果報應的法則,如果多做好事、善事,那麽家人、家族有好報不必說,這種好報還會貫穿你的一生。利他的行爲,就是以親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非常重要。因爲,這種行爲,一定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幸運。

我相信這個法則,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努力實踐這個法則。多做好事,就能使命運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使自己的工作朝著好的方向轉變,這是我的信念。

一味地積善,就是說,爲他人、爲社會竭盡全力,這是使人生,也是使經營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的唯一方法。

另一方面,也聽過這樣的事:真心幫助別人,結果反而自己倒黴。比如說,爲了幫朋友解脫困境,去充當他的貸款連帶保證人,本以爲做了善事,想不到出了麻煩,以至連自己的財産也喪失殆盡。還有一種情况,朋友有困難開口借錢,你借給他了,他却遲遲不還,讓你陷入困境。

“不是說善有善報嗎?怎麽我做善事却得到了惡報?”有人這麽說。我認爲這種說法不對。

在那樣的場合,只憑感情,只憑同情,就慷慨解囊,或當他的連帶保證人,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我曾對大家講過,作爲經營判斷的基準之一,有“大善”和“小善”之分。

朋友手頭緊,找上門求你幫忙,僅僅因爲他來求你,你就同情他,不假思索就出錢相助,表面上看你是幫了他,實際上是害了他,使這位不負責任的朋友變得更不負責任。他之所以債臺高築,原因在于此人做事馬虎,花錢大手大脚,缺乏計劃性。

如果你可憐他而借錢給他的話,反而會助長他那馬虎和揮霍的壞習性。遷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這是“小善”,你關愛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對,是幫他的倒忙,讓他越陷越深。

真正的愛,是指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認真想清楚是否確實有利于於對方。

08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擔心、煩惱、失敗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難收,總為過去的失敗而悔恨毫無意義。老是悶悶不樂會引起心病,接下來會引發身體的毛病,最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幸。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裏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面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問題,迅速地將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中去。我認爲,這樣做就能開創人生的新局面。

已經發生了的事既然無法改變,就乾脆把它忘掉,將全部精力投入新的工作中去,這是最要緊的。

不管怎樣失面子,都要拿出勇氣正視現實,重整旗鼓。做了對不起家人、朋友,對不起公司的壞事,讓自己臉上無光,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即使發生了這樣的事,在經過認真反省以後,就要鼓足勇氣,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不要心灰意冷,總是痛苦個沒完。

災難的發生,是對自己過去犯下的罪孽的報應,如果沒有殃及性命,到此為止的話,那反而是值得慶賀的事。這樣一想,擺脫煩惱,人就輕鬆了,可以將這事忘掉,轉而在新的人生旅途上堅强、滿懷希望地走下去。

對挫折和灾難抱持上述正面的態度,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關於作者:稻盛和夫,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日本京瓷株式會社)。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這兩家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現任京瓷和日航名譽會長,KDDI最高顧問。
圖像裡可能有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