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稻盛和夫:利他是商業的活法

在《活法》一書中,稻盛和夫開宗明義地指出「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他表示:「求利之心是人開展事業和各種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大家都想賺錢,這種『慾望』無可厚非。但這種慾望不可停留在單純利己的範圍之內,也要考慮別人,把單純的私慾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層次上。這種利他的精神最終仍會惠及自己,要擴大自己的利益。

稻盛和夫表示,在商業世界裡,利己者雖然能取得一時的成功,但由於利己者凡事只用自己的得失去判斷,因此,很容易掉入陷阱或陷入迷霧,看不清前方的路。有很多人遇到聽上去很好的商業機會,就去做,但往往會失敗。但如果經營者是利他的,則眼前會一片清晰。因此,會走得很遠,取得長遠的成功。

在演講時,稻盛和夫認為,領導者需要五項資質:擁有使命感、明確目標並實現目標、挑戰新事物、獲得信任和尊敬、擁有關愛之心。這五項資質中,「擁有使命感」、「獲得信任和尊敬」和「擁有關愛之心」,都和「利他」息息相關。

成功需要「大義名分」
2010年1月,以78歲的高齡,接手負債達2萬億日元的日航,有沒有想過會失敗?在回答媒體提問時,稻盛和夫表示,他主要考慮到兩個問題:如果日航破產,會對整個日本經濟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和破壞;另外,也意味著會有3萬多名日航員工失去飯碗。因此,他最終答應接手日航。但因為對航空業和服務業完全不了解,因此也沒有任何信心。因為擁有大義名分(考慮到上述兩個問題),才決定放手一搏,從沒想過會成功或者失敗,而是必須要努力做好。

稻盛和夫認為,雖然很多日本媒體都在猜測他是否會「晚節不保」,但他並沒有把這些言論放在心上。依靠自己的良心和信念,去做一件事情,最終會有一個結果。只要擁有大義名分和利他的心,就一定能成功。







在談及日航改革時,稻盛和夫表示,統一思維方式非常重要。因此,他和日航的員工一起制定了日航哲學手冊。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公司全體必須同心同力,來解決問題。在日航,稻盛和夫重新確定了公司的經營理念——要讓員工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幸福。要讓員工意識到,自己不是為了股東或高管的利益而工作,而是為了全體的利益。稻盛和夫認為,不能有利己的思想,要為公司的發展努力,這才是京瓷哲學的精髓。


稻盛和夫認為,哲學的引入比阿米巴的引入更重要。因為阿米巴是把企業劃分成一個個獨立核算的單元。如果沒有利他思想作為指導,各個阿米巴就會一味追求經營上的數字,只顧自己,從而破壞整體。

只要導入哲學,公司就會慢慢變好,之後才能導入阿米巴。因此,稻盛和夫表示,在自己退出後,日航是否會走老路,是自己的一塊心病。他最擔心的是,京瓷哲學只是蜻蜓點水,滲透到日航的皮毛,而沒有滲透到日航的內部和骨髓。在公司陷入困境時,大家願意接受變革,共同打破困境。
但現在日航已經轉好,很多人都在談日航的利潤率是世界第一,在今年日航可能會在日本重新上市,等等。他也非常擔心,在日航形成的新哲學是否會稀薄化。因此,雖然他現在只擔任日航的名譽會長,但還是會去現場,看看員工的工作情況和哲學的普及程度。
用努力彌補利他的「不足」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稻盛和夫提出,經營者需要利他而非利己,可謂獨樹一幟,給世人帶來了不一樣的啟示。
稻盛和夫表示,雖然利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和動力,美國經濟學家也表示,社會就是由強烈的慾望推動的。但他仍然認為,經營者應該追求利他,面對他人(員工和客戶),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有這樣,公司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對利己的競爭者,利他者應該如何面對?稻盛和夫給出的答案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別人做到一,你就做到五,甚至是十,這樣就會彌補利他的『不足』,從而取得成功」。
利他不代表軟弱
稻盛和夫特彆強調,利他並不代表軟弱。很多人以為利他就是不去爭,不去搶,好像給人以軟弱的感覺。但實際並非如此,利他意味著你需要更加堅強和勇敢——只有這樣,你才能保護好自己的企業和員工。在懷有溫柔的利他之心的同時,還要有堅定的信念,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把企業做好。
稻盛和夫還形象地用佛像做比喻:「釋迦摩尼很慈祥,在佛教中,他是拯救大家和拯救世界的。但在釋迦摩尼像的邊上,還有一座凶神惡煞的仁王像。這也喻示著,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同時也要有勇敢的行為,去做這些工作。」